智库新模式助推智造高质量 ——《江苏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结题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院内新闻

2013 至 2018 年 , 中国工程院会同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启动开展《制造强国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三期研究均将智能制造作为研究重点,其中第三 期“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智能制造”课题提出开展“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江苏省围绕制造强省、智慧江苏建设目标,会同国家工信部、工程院、科协统筹推进智能制造,构建高位推进多方协同机制,联合开展了“苏南制造发展战略研究”和多次“院士行”活动。 

2018 年,为强化开展战略咨询、学术引领、科技服务、人才培养,深化院地合作、提升合作成效、建设创新强省,中国工程院、江苏省共建区域工程科技高端智库,成立了具有中国特色、江苏优势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江苏省研究院”(简称江苏院,设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首批立项了若干重大咨询项目,其中“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由中国工程院委托、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省产研院数字所)承担。 

一、高屋建瓴推进战略研究。2019 年 1 月项目以工作研讨会形式正式开题,3 月在南京召开了项目启动会。项目研究过程中,为加强综合联动,共同推动战略研究成果服务政府决策,项目组多次参加中国工程院5省市“智能制造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研讨和工作汇报会,累计组织开展项目战略研讨与报告执笔会议 8 次。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高度重视、亲自参与战略研究,率领院士专家组 4 次调研苏南 5 市、苏中 3 市,覆盖了全省13个产业集群,实地走访了 50 余家企业,会同联动了各地发改、科技、工信等部门。通过现场走访、调研分析、交流讨论,梳理了江苏产业链主要产品、关键环节、重点企业;围绕企业智能制造车间、工厂、平台、示范区等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全盘把握了企业智能制造相关项目实施运行情况;充分听取了各地各类企业关于智能制造实施的情况反馈和意见建议。在充分前期工作基础上,“江苏省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研讨会列入世界智能制造大会议程,于2019 年 10 月在南京举行,彭芳瑜教授报告了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省内外有关领导、院士专家、省有关部门及研究机构 50 余人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领导围绕院地合作研究这一创新做法、江苏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和举措、课题研究成果文本等进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讨,一致认为智能制造是实现制造强国、强省的重要路径,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应对竞争挑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抓手;希望进一步深化研究、全面完善,进产业研究一步凝练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咨询研究建议,为地方经济、区域发展、政府决策提供战略建议和智力支持。项目执行期间,项目组多次邀请了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 10 所省内外高校院所专家和 10 多名两院院士参与,江苏院、江苏经信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省产研院数字所)等机构全程参与、发挥重要作用。 

二、全面深入总结发展状况。报告对智能制造江 苏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深入剖析,对江苏智能制造发展现状进行了充分阐述。 

1、政策支持体系日益健全。省级统筹推进。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决策部署,围绕制造强省、智慧江苏建设目标,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智能制造,三级联动出台了《江苏省“十三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构建了多个层面长期、中期、近期推进智能制造的工作体系。地市特色支持。各地均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特色化举措,因地制宜推进智能制造,如南京市构建“一极三区多点”发展格局,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搭建大平台,无锡市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雪浪大会、打造全球物联网和智能制造小镇,苏州市每年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资金超 20 亿、“千企技改升级”的“吴 江模式”等。

2、试点示范效应不断凸显。国家级试点示范走在前列。2018 年江苏有 7 家企业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占全国 7.1%;13 个项目获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支持,入选项目数全国第一、占 8.4%;13 个项目入选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占全国10.4%。省级示范试点多层次推进。多层次推进智能制造省级示范试点,至 2018 年末已创建 728 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并奖励 290 家优秀车间。调查显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较前综合生产成本、能耗平均下降 22%、10%,产品合格率增至 97%。 

3、智能制造产业支撑有力。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业研究不断壮大。江苏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超 5000 亿元,近三年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实施 100 多个攻关项目,累计认定首台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 1076 个,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省级重大装备保险试点。有机器人研制企业超 50 家,成功研制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系统、大型复杂构件机器人智能磨抛加工装备等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工业软件加快赋能制造业。江苏工业软件产业覆盖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管理运维等重点领域,拥有同元软控、浩辰、南大傲拓、金思维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相关技术全国领先,同元软控在工业知识表达标准、工程计算平台、功能模型构件库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居国际前列。 

4、智能制造服务快速发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深入推进。各地将组织企业诊断作为找准问题症结、提升智能制造水平的有效措施,苏州每年为不少于 300家企业开展智能制造免费诊断。智能制造服务行业快速发展。新型研发机构蓬勃发展,全省共有各类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 200 余家,遴选培育了省级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 31 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 28 家。2018 年,有 7 家企业入选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名单。 

5、智能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工业互联网发展卓有成效。实施“一市一重点平台、一行业一重点平台”培育计划,重点支持 21 个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2018 年新认定星级“上云企业”274 家,新增“上云企业”5.5 万家,累计超 22 万家。对外交流合作深入开展。着力搭建智能制造领域国际合作平台,连续举办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打响了“江苏智造”品牌。 

6、区域特色差异发展显著。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培育 13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引领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区域智能制造差异化发展。13 个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近 5 万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超30%,其中 8 个行业规模居全国首位。 形成一批特色推进路径。苏州吴江区形成了三位一体“吴江智造”展模式,太仓市走出了“太仓中德”协同创新路径,无锡惠山区“ 一镇一院一产业”打造了智能制造“惠山样本”。

三、精准把脉剖析优势不足。报告对江苏发展智能制造进行了号诊把脉,充分肯定了极为强大的优势,也不回避存在的明显不足。 

1、江苏优势。工业基础雄厚,智能制造应用需求巨大。江苏工业成就巨大,总量规模稳居全国前 列,多个细分行业全国第一。至 2018 年末有各类法人企业 200 多万家,其中规上企业约 4.6 万家、约占全国12%,其主营业务收入达 12.81 万亿元、居全国前列; 有 139 家百亿工业企业,其中千亿企业 10 家,47 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 500 强。两化融合水平高,智能制造建设基础扎实。江苏制造业信息化投入逐年快速上升,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18 年两化融合水平指数达到 60。区域创新较强,智能制造支撑能力较好。江苏在科教资源、人才供给、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具有全国领先优势。2018 年全省有各类普通高校 167 所,总数居全国第一;高校教师超 10 万人,江苏籍两院院士数量全国第一,在苏两院院士数排名全国第三;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全国第二,2018 年高新企业数量 1.33 万家、位列全国第三;全社会研发投入超 2000 亿元,占 GDP 比重 2.64%,已达创新型国家水平;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18 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 

2、主要不足。智能制造认识不够清晰深入。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对智能制造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深入:认为是传统的技术改造,偏重硬件建设;认为是传统两化融合的简单升级,而不注重系统之间的适应、集成、数据互通;认为智能制造建设终极目标及模式是“无人车间(工厂)”“黑灯车间(工厂)”, 追求极致自动化、无人化建设。数字化制造引领示范不足。目前江苏制造业智能化整体上还处于机械自动化向数字化过渡阶段:大部分行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水平与国际先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相关的运行状态、生产过程数据等尚不能及时采集反馈到管理系统;制造业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企业系统产业研究和设备集成互通程度较低,“信息孤岛” 现象普遍存在, 整体集成、互联互通水平、数据深度挖掘分析有待提高。智能制造支撑要素供给不足。高端软件有效供给不足,智能制造涉及的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等软件系统大多采自国外厂商;智能制造装备有效供给不足,高精度智能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及高端智能专用装备主要采购国外厂商;灵活的智能制造金融供给不足,企业智能化改造存在一次性投入大、回收周期长、资金成本高等问题。区域不均衡发展较为突出。从区域维度看,省级示范智能车间苏南五市共 511 家、占全省 70.2%,苏中三市共 112 家、占全省 15.4%,苏北五市共 105 家、占全省 14.4%;从智能制造支撑产业分布看,全省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工业软件等供应商主要集中在苏 南的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地。

四、登高望远建言战略举措。报告提出,江苏下一步应围绕“ 厘清一个新认识、主抓两大工程、实施两大计划”统筹推进全省智能制造工作。 

1、厘清新认识,明确智能制造建设路径。深刻认识新一代智能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内涵,提升与发挥好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南京软博会等交流展示平台,把握智能制造新趋势、新变化。深度挖掘典型成功案例,加强“吴江模式”等宣传推广,针对数字化、网络化基础水平的不同层次,分别进行智能制造补课、示范、普及工程。举办分行业、分领域交流培训,更加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引导企业确立科学有效的智能制造建设路径。 

2、立足高质量发展,紧抓智能制造推广普及工程。将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的重要抓手,持续深化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分行业、分领域有序普及智能制造。一是深化车间、工厂、区域等多维试点示范建设。持续发挥示范智能车间(工厂)引领带动作用,加大对相关标杆的奖励,提高规上企业智能车间(工厂)占比。遴选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智能制造优秀案例,面向行业和全国推广。支持产业基础较好、特色明显的县域经济体加快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构建,培育形成一批发展有成效、模式可推广的智能制造示范区。二是依托 13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分行业普及智能制造。梳理编制 13 个集群智能制造建设技术路线图,引导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和政策向集群企业倾斜,分集群、分行业推动智能制造普及。 

3、聚焦自主可控,紧抓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突破一批智能制造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成果,加强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提升江苏智能制造自主可控能力。一是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及装备攻关。依托强基重大专项、高端装备研制赶超工程(特别是围绕“航空航天航海”战略主战场)等,加快智能装备与先进工艺、智能机器人、网络协同制造、增材制造、激光制造、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工业传感器、工业软件等领域技术攻关。 

二是开展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建设。聚焦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主导整合行业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创新中心。 

三是支持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及时将智能制造新产品新技术纳入首台(套)重大装备、首版次软件产品、省新技术产品等推广目录,支持企业优先采购相关产品及技术,并给予适当奖补。 

4、夯实基础支撑,实施产业育强计划。培育发展一批专精特新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软件企业,充分发挥专精特新企业在细分领域示范作用,鼓励与智能制造服务机构协同发展,构建高效的智能制造产业支撑体系。一是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以打造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为抓手,以优化提升高端纺织、新型电力装备、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 13 个集群装备供给为核心,着力培育形成一批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专用装备(产线)等行业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二是大力发展工业软件。重点发展面向工业应用的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生产工艺与管控软件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大相关产品的推广应用支持力度。三是培育壮大智能制造服务机构。支持装备制造、信息技术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向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以实际服务和企业智能改造成效为标准,引导政府专项资金直接补贴给优秀供应商,支持供应商做大做强。

5、打造智造生态,实施政策要素提升计划。围绕生态营造,优化政策、财税、金融、人才等要素供给,全面保障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制造强省建设。一是实施协同发展的引导政策。制定分地区、分行业引导政策,苏南以全面深化试点示范为重点,加快全行业推广普 

及;苏中、苏北以补短板为重点,聚焦优势产业创特色,全面提升各行业智能制造水平。二是加强财税、金融支持力度。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积极落实高新企业优惠税率、研发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智能改造的支持力度,探索新的投融资及风险评价模式,解决“企业贷不到、银行不敢贷、政府干着急” 难题。三是优化人才引培机制。鼓励支持科研院所加强智能制造学科建设,健全智能制造各类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企业人员智能制造培训,提升技术能力和认识水平;依托各类人才政策,为专业人才工作、学习、定居、教育等提供支持。 

《江苏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报告结题,既是院地合作新举措、智库构建新模式的成果体现,也是江苏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型、灵活作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