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机构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机构 » 特种光纤与智能感知技术研究所

研究所简介

科研团队

总体定位及方向

科研成果

特种光纤与智能感知技术研究所是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二级研究单位,研究所依托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和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聚集了一批特种光纤制备及传感应用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研究所致力于特种传感光纤的制备与智能感知系统的研究开发。发展以特种传感光纤为载体的智能感知系统,以实现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物联;开发基于光纤传感技术的基础设施和工业生产安全监测、深海、深地综合监测技术、以及健康诊疗技术,为构建智慧城市和智能世界提供感知层通用方案。

研究所主要研究人员来自于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博士研究生6人,硕士研究生5人,专职研发工程师3人。

孙琪真,华中科技大学光电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19)、欧盟“玛丽·居里”学者(2013)、湖北省创新群体负责人(2018)、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4)。现兼任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纤传感技术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光纤传感技术及产业创新联盟油气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OSA/IEEE高级会员,《Photonics Sensors》和《Sensors》编委、中国激光杂志社青年编委、《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微结构光纤器件、传感技术及应用研究,近年来发表SCI论文70余篇;拥有36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推广应用,获得中国通信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创新产品一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等科技奖励7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光纤光学》主讲教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一等奖和“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项目指导教师。

闫志君,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英国阿斯顿大学博士/博士后留学归国。2012年获得中国海外自费留学生奖学金,2014年获得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称号,于2016年加入华中科技大学。主要主持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华为公司横向项目(滚动资助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快响项目等。迄今为止申请人在光学领域国际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信作者发表30篇,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6篇特邀报告,1篇Post deadline paper),申请专利30多项,其中授权国际发明专利3项、中国发明专利11项,合作出版英文书籍3部。

1. 特种传感光纤及器件:

(1)透紫外涂层光纤——主要开展涂覆层对紫外光透明的特种光纤研制,可在无需剥除涂覆层的情况下实现高强度光纤紫外光刻,为先进传感光纤或光栅器件提供优异的载体;

(2)阵列光栅光纤——主要开展基于特殊涂层光纤或在线拉丝过程中的连续光栅阵列制备技术,可实现任意间隔、波长、以及光栅对的高密度、规模化、阵列化制备,满足在大型工程结构、电力、能源安全等领域的应用需求;

(3)散射增强光纤——主要开展基于紫外激光诱导的后向散射增强光纤,实现连续/离散后向散射信号增强,满足在高灵敏、长距离分布式传感领域的应用需求;

(4)特种光纤光栅器件——主要开展超窄线宽光纤光栅滤波器、增益平坦光纤光栅滤波器、单偏振倾斜光纤光栅等具有特种功能的光纤光栅器件,满足光纤激光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等领域的应用需求;

2. 智能光纤感知技术:

(1)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开展长距离、高灵敏、高分辨分布式声波、应变、温度及形变等多参量传感系统的研制,并探索其在第三方入侵、基础设施结构监测、水下防护、资源勘探、航空发动机监测等领域的交叉应用;

(2)光纤光栅准分布式传感技术:开展阵列光栅传感技术及低成本小型光纤光栅解调模块的研制,探索其在电池监测、结构健康监测、周界安全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需求;

(3) 高集成全光纤超声探测及成像技术:开展高集成、小型化、高灵敏、宽频带、抗电磁干扰的光纤超声换能器及阵列研制,以及高分辨、快扫描的超声成像技术研究,并探索其在电池监测、健康诊疗、局部放电监测、材料精准探伤等领域中的应用。

(1)特种光纤及器件制备技术

(2)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技术及智慧应用  

(3)微纳结构光纤器件及其传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