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畅谈物联网:前景广阔但需“谨慎”为之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媒体报道

    中新网南京10月30日电 (杨颜慈)继互联网之后,物联网概念站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被业内认为是下一个万亿规模市场。数百位海内外院士专家、企业代表齐聚江苏无锡,在30日召开的“物联网+中国制造2025高峰论坛”上,就“物联网助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展开讨论。

    不少与会专家认为:物联网前景广阔,但这块“蛋糕”不应盲目“做大”,更需“慎而为之”,将这块“蛋糕”做实,做精细。对于企业而言,应“量力而行”,一切新兴概念都应以服务制造业为基础。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并非所有企业都要发展和实现物联网,这是一个分阶段、分批次的过程。就现阶段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各企业如何突破自身的技术瓶颈。”


    丁汉说,物联网影响方方面面,但制造业是基础。不管是物联网、互联网,各种“概念”都不应离开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本质。企业发展物联网,需“量力而行”,“区别为之”。

    “举例来说,对于有些产能过剩的行业,以及在走下坡的行业,如果通过物联网再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增加产能,反而带来负担。”丁汉认为,企业应冷静分析新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渠道弥补自身的技术缺陷。

    美国辛辛那大学特聘讲座教授、美国白宫信息物理系统与美国挑战项目顾问Jay Lee亦认为,物联网应服务于工厂的转型升级,企业不应单纯谋求“物物相连”,如何利用“物联网”产生的大数据才是关键。

    在他看来,许多中国企业在物联网的运用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

    Jay Lee提出,工业物联网应当让企业注重提升效率,克服生产力短板,在数据中获得竞争力,而非简单的让企业产品插上物联网的“翅膀”。“对于许多中国企业而言,工厂只是生产产品的地方,但实际上,工厂应当是创造知识的地方。这也是中国物联网发展最大的挑战所在,就是挖掘智能化的价值究竟在哪?”

    英飞凌全球工厂集成副总裁Olaf Herzog,曾多次赴企业无锡工厂考察。通过对比中德两国制造业发展,他认为中国工厂的智能化程度差异很大,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提升整体的工业水平是最重要的。在德国,许多工厂里也会运用到物联网元素,从人机互联,到机器互联,最后到大数据分析,一切新概念都应服务于企业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同样提出,中国的物联网发展需“从长计议”。物联网要实现感知到分析决策的全过程,离不开大数据。许多企业专注于收集数据,可并没有上升到智能分析决策上,因此物联网价值没有体现出来,这也影响了物联网建设的积极性。